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屯留“三和面”百吃不厌

    信息发布者:上村镇司徒村
    2018-01-06 10:14:33   转载

    屯留位于上党盆地的西侧,素来以民风淳朴、安定和谐著称。屯留美食花样众多,在晋东南十几个县区乃至全省都享有盛誉。而这其中,“三和面”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沉厚的人文积淀长期以来成为屯留人民喜爱的面食,也成为了在周边县市远近闻名的屯留标志性主食。而这个“三和面”还和屯留人口组成结构以及向来以“和“为贵的屯留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
        “三和面”也称“三合面”,由白面(小麦粉)、豆面(黄豆粉)、小粉面(玉米淀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在屯留方言中,“和”字常被读为“huo”,音调为阳平,所以屯留老少一般都说“三(huo)面”。三和面的制作过程中,主人随着口味的轻重不同,掺和不同比例的三种面粉,但一般情况下都是白面居多、豆面次之、小粉面最少。这种面食在水煮的过程中,一般都不断条,保持着几乎恰到好处的筋度。在色泽上,三和面稍微发黄,这是其和纯粹白面面条所不同的。面条细薄、入口爽滑、口感适中,在食用时配以屯留地区传统的酸菜、豆芽、豆腐臊子,加入葱花韭菜,倒入香醋酱油,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屯留“三和面”就端在了客人的面前。
        而在大概百年之前,屯留是没有“三和面”这一面食的。追根溯源,“三和面”的产生和中国北方八九十年前那场罕见的大灾荒有着直接的联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而这只是“人祸”;水灾、旱灾、蝗虫灾,甚至瘟疫横行,“天灾”不断。坚强的中国北方人民,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灾民,拖着羸弱的身体,迈着虚弱的步伐,拄着木杖紧咬牙关,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在布满疮痍的北方大地上流离失所,到处寻找更适合自己和家人生存的地方。当时的情形,据上年纪的老人们回忆,真的和电影里演绎的一样:哀声一路,饿殍遍野。瘦得青筋暴露的灾民们无论男女老幼,一旦跌倒就很难再有站起来的机会。饥饿,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留给人民心底一道无奈而深刻的伤疤。之后,大批的山东人、河南人等逐渐来到了相对富庶一些的晋东南上党地区安家落户,这便是以长治为中心的十几个县区,而这其中有一个显得十分特别的现象:包括后来划分出去的晋城各县(所谓的“南五县”)在内的晋东南十七八个县区中,只有古称麟山绛水的屯留县接纳了数以万计的外来灾民。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小时候大概是六七岁那时,在大院邻居“西屋老头”的逗玩下,滑稽地学河南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说话腔调的样子。我附近一个亲戚是正宗的山东移民,大概是菏泽那块的;而我们家,则是那个年代由当时还年轻的曾祖父从河北邢台开始逃荒上来的。小时候我闹不清周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截然不同的方言口语,但印象里却是无论操着何种口音的屯留人都能乐呵呵地和睦相伴、和谐相处。现如今,山东人、河南人以及真正土生土长的屯留本地人,在二十六万人口中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而我们河北等其他省区人数相对少一些。现在我才明白,淳厚中和、朴实善良的屯留人的“不排外、不欺生”因素,才是导致屯留人口晋鲁豫“三分天下”却能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千百年积累蕴孕的文化,在我看来,“和”便是屯留精神和地方文化中最根本也最宝贵的东西。
        有些扯远了,接着再谈“三和面”。八九十年前的那个时代,天灾不断,战火频仍,各种物资极度贫乏,尤其作为生活根本和生命来源的粮食更是严重不足。晋东南地区有句俗话,“屯留长子米粮川,晋城高平好煤炭”。屯留虽号称“米粮川”,自古也有“见苗三分收”的说法,但时逢“大灾荒”这样的苦厄年景,粮食收入也是十分有限的。据说当时麟绛大地上的人民生活得也比其他地方的人们强不了多少,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就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还是怀着无比同情的怜悯心接纳了这些成群结队破衣烂衫、面黄肌瘦摇摇欲倒的跌倒便扶不起来的灾民同胞和阶级兄弟。外省人口越聚越多,甚至是全村乃至全乡集体迁来,最终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少见的三地同处、形同一家的特殊的人文格局。那时候,谁家也是锅里见底缸里空、囤里老鼠饿哼哼,但还是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或走亲访友接人待客时尽量给人借点粮食,毕竟自己也有办事来客的时候。人嘛,都不容易,助人之后也有人助,“和气”、“和美”一点,“和睦”、“和谐”一些,总是有好处的。于是,在东胡同河南李家借半升豆面,在西旮旯山东赵家借半斤小粉面,再从自家瓮盆里划拉出几两白面,就这么用水一点,“和”在一起,擀成薄片,切成韭菜般的长条细丝,煮出的面条却丝毫不逊色于纯白面面条,口感好,不粘锅,还耐饥。久而久之,白面、豆面、小粉面掺杂而成的这种面食便在麟山之畔、绛水之滨的屯留大地上迅速成为人们的主食。多少年过去了,饥寒交迫成为记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苦难中艰难走出来却和谐共处在屯留土地上的晋鲁豫三省移民,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形成了以“和”为本的屯留独特文化。“三和面”也已成为屯留地方面食文化的标志,屯留人民和睦共处的见证,更成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据有关资料显示,“三和面”中三种基本成分互相搭配,营养均衡:小麦粉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也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黄豆粉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高,更有低脂低糖的营养特点;玉米淀粉中含有较多的硫胺素、核黄素,以及一定量的钾、钠等微量元素。三者搭配,除有饱腹耐饥的主食基本作用外,更兼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之保健功效,实为面食中的精品,饭桌上的佳肴。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营养健康等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愈发喜爱“三和面”这种带有杂粮特色的面食。而其蕴藏的以“和”为本的深厚文化内涵,更是与传统的儒家“和”的思想一脉相承,彰显了麟山绛水特有的文化特色。“十二五”开局之年屯留县委高标准规划、高起点确定的“二四六”发展战略为屯留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文化发展繁荣县”目标的有效实施和完全实现,也必将为包括“三和面”在内的屯留面食文化乃至整个旅游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